2000年,张爱萍夫妇看望萧克时的罕见合影,难得一见!
墨镜背后,是两位老太太怕被闪光灯晃到眼睛的默契,也是一段被时间磨得发亮的革命友情。2000年那张301医院走廊合影,四位老人加起来345岁,像把整段铁血年华折叠进一张A4纸,轻,却压手。
墨镜背后,是两位老太太怕被闪光灯晃到眼睛的默契,也是一段被时间磨得发亮的革命友情。2000年那张301医院走廊合影,四位老人加起来345岁,像把整段铁血年华折叠进一张A4纸,轻,却压手。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文| 柚柚编辑| 文静初审|小满
很多人以为,南下打到中南,四野参谋长还会是那个熟面孔。结果不按常理走,参谋长换成了萧克,刘亚楼刚接到14兵团司令的任命,转身又被点名去建空军,连南下都没来得及。
1945年8月15日夜,延河畔的军营灯火通明。年轻的通讯员推门而入,把日本投降的电报高高举起,说了句:“好消息,打完了!”屋里的人却只是抿了口茶,他就是萧克。当时他才38岁,手里的作战地图还摊在桌上。胜利属于全军,更属于牺牲者,这句话他没有说出口,却在心里反复
家里世代读书,父亲萧覃茂是前清秀才,母亲虽不识字却会吟诗,这样的家庭按理说应该培养出个文人墨客来,可命运偏偏给了萧家当头一棒,大哥被地主陷害致死,家里被洗劫一空,这一变故彻底改变了少年萧克的人生轨迹
1972年2月初的一个傍晚,北京站月台寒气逼人,车门刚一打开,人群里传出轻轻的喊声:“萧副部长回来了!”这声并不响,却让多年未在首都露面的萧克瞬间明白,自己的归队终于不是遥远的传闻。
1939年秋,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一间土坯房里,烟雾缭绕。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搓着双手进屋,萧克抬头扫了眼他腰间的勃朗宁手枪:“配枪不错。”
第四野战军在解放东北地区之后,挥师入关,与华北野战军相配合,取得了解放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.经过短时间休整,于1949年2月,先遣兵团南下,4月主力大举向中南进军。由于中央军委的正确指导,广大指战员的奋勇作战.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的积极配合,我党领导的华南各游击纵
“副总指挥”四个字,听起来像复制粘贴,可落到萧克和王树声身上,完全是两条岔开的山路。
2003年秋天,96岁的萧克坐在北京的书房里,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,摊开的宣纸上写着“山河一统”4个大字,最后一笔拖得老长,墨汁淋漓地渗进纸里。他放下毛笔,眼神飘向窗外。
2003年秋天,96岁的萧克坐在北京的书房里,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,摊开的宣纸上写着“山河一统”4个大字,最后一笔拖得老长,墨汁淋漓地渗进纸里。他放下毛笔,眼神飘向窗外。
“怎么,萧克排第一,上将里还有先后?”老兵张启东皱着眉问。几位听众围坐在招待所走廊,手里的报纸还散发着油墨味。那天距首次授衔大会只过了几天,关于上将名单的顺序,小道消息已满天飞。有人说萧克是“镇座之宝”,有人干脆把序号与战功画上等号。事实上,真相远比流言复杂。
1955年的秋天,北京的天高云淡。一场注定写进历史教科书的授衔仪式拉开帷幕,一口气封了出一大批共和国将星,有元帅,也有大将,更有所谓的“第一上将”。可你要说“第一上将萧克”,身后的议论声一直没停过——不少人说,这位老将军的坐席,本来该在大将那一排。授衔这事情吧